行业资讯 | 四大困局下,我国物流供应链路在何方?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供应链面临着国内与国际协同的难题、成本急剧攀升以及国际规则冲突的严峻挑战。但危机之下,也蕴藏着转型的机遇——推动从 “成本导向” 到 “韧性导向” 的跨越,我国物流供应链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震荡加剧

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仅仅三天后,北京时间2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公告表示,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也对中美正常经贸合作造成破坏。

无疑,美方单边加征关税不仅对两国经济产生了直接影响,更通过供应链网络的传导效应,引发全球物流体系的连锁反应。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源于其高度依赖跨国分工与即时协作。中美作为全球制造业与消费市场的核心节点,贸易壁垒的强化直接导致原材料采购、中间品运输、成品分销等环节成本上升,并引发“断链”风险。例如,中国对美出口的电子元件若因关税成本增加而减少,可能波及东南亚组装厂的产能调配,最终影响欧美终端市场的供应稳定性。

图片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美国平均关税提高10~15个百分点,将直接拖累其经济增长0.5%~1%。这种影响不仅限于中美两国,越南作为美国钢铁第三大出口市场,其钢铁协会数据显示,关税措施可能导致越南对美出口量下降20%。土耳其钢铁生产商协会秘书长韦伊塞尔·亚扬指出,钢铝作为汽车制造的关键材料,其成本上升将导致工业领域整体生产成本增加,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为规避关税风险,企业加速推进供应链的区域化布局。如部分制造业从中国向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国转移,以利用其低关税优势进入北美市场。这种重构不仅涉及生产环节的地理迁移,更要求物流网络同步调整,如建立新的海运航线、区域性仓储中心及本地化配送体系。这一过程中,物流企业需适应多国法规差异——如清关标准、环保要求等,并承担更高的协调成本。

图片

此外,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策略。通过物联网(IoT)实时追踪货物流动、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跨境支付与合同执行、依托AI预测需求波动,可显著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与响应速度。然而,技术应用的普及受限于中小企业的资金能力与数据安全风险。如深圳海关的“两步申报”模式,通过数字化清关系统,将货物通关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15分钟,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但中小企业在部署类似系统时,往往面临技术投入不足和人才短缺的困境。数据显示,全球仅30%的中小企业具备完整的供应链数字化能力。

四大困局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困境、供应链全环节的成本压力传导、政策与标准的国际冲突,以及逆向物流与可持续性挑战,共同构成了制约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四大难题。

一是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困境。物流供应链的运作需协调国内与国际环节的衔接,但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国内物流以陆运为主,依赖高度标准化的分拨网络,时效性强且成本较低,如电商“次日达”服务。国际物流需整合海运、空运、中欧班列等多模式运输,并应对复杂的清关手续、汇率波动及地缘政治风险。而如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等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则加剧了二者协同的难度。例如,出口企业为降低关税成本可能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海外,导致国内物流需求萎缩,而国际物流需同步扩容,但资源调配存在滞后性。

二是供应链全环节的成本压力传导。关税成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供应链逐级传导。上游层面,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国内制造业生产成本。例如,美国对华太阳能晶片加征关税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多晶硅采购成本上升。中游层面,国际运输费用增加,如海运附加费、保险成本等。下游层面,终端消费者面临涨价压力,可能抑制需求并引发库存积压。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2025年2月指数降至67.8,为2024年7月以来最低,反映出消费端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在此过程中,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执行者,需在运输效率、仓储周转率等方面优化以消化部分成本,但毋庸置疑的是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三是政策与标准的国际冲突。中国物流供应链的国际化面临多重制度壁垒。在贸易规则方面,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常伴随“原产地规则”收紧,企业需重新规划供应链以符合税率优惠条件。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满足北美自贸协定的区域价值成分“北美地区价值占比75%”的要求,被迫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迁至墨西哥。在技术标准方面,各国对物流包装、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碳排放差异——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增加了合规成本。中国某家电出口企业因未达到欧盟包装回收率标准,单批次货物被罚没损失超200万欧元。

四是逆向物流与可持续性挑战。关税上涨将加剧贸易波动,导致退货、返修等逆向物流需求激增。出口商品若因美国市场滞销需退回中国,将面临复杂的退关流程与高昂的仓储费用。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因关税调整导致的退货率上升至12%,逆向物流成本占总物流支出的比例从5%增至9%。同时,全球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压力——如国际海事组织减排目标,要求物流企业投资新能源运输工具与智能仓储系统。中国某头部物流企业为满足欧盟碳排放要求,2024年投入20亿元购置电动卡车,但其资本回报周期长达8年,短期内进一步加重资金负担。

破局攻坚

针对以上挑战,我国首要策略是重构供应链网络,实现区域化与弹性化布局。一方面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依托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以东南亚、中亚为枢纽的区域性供应链网络,分散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发力弹性仓储布局,在关键贸易节点(如马来西亚巴生港、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地)建立保税仓与中转枢纽,实现库存的动态调配以应对关税波动。

其次,技术革新是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推广数字化清关,如“单一窗口”系统与自动化报关工具,可大幅缩短通关时间。智能物流网络的构建,利用AI算法精细规划运输路径,并结合无人仓储与配送系统的应用,有效削减了人力成本。

再者,政策协同与行业整合同样重要。政企数据共享,通过政府主导的供应链大数据平台,整合海关、税务、物流企业数据,提升跨境物流的可预测性。

此外,培育综合服务商,鼓励头部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集成商转型,提供“物流+金融+通关”的一站式服务。例如,大华银行为东南亚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从融资到经销商网络建设的全链条支持,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我国物流供应链正站在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未来,我国物流供应链将在多个维度实现深刻变革,重塑行业发展格局。

一是从“成本导向”迈向“韧性导向”。传统物流供应链长期以成本最小化为核心目标,然而在关税上升与地缘政治风险交织的复杂环境下,供应链的韧性(即抗风险能力与快速恢复能力)已成为关键竞争要素。企业可通过实施多源采购策略,分散供应风险,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同时,建立应急物流网络,提前规划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维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例如,某电子制造企业在中国、越南、墨西哥三地设立平行生产线,构建了“一地停产、多地补位”的弹性供应模式,成功将断链风险降低60%。

二是绿色物流引领可持续发展。全球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我国物流供应链也需加速推进新能源车辆的广泛应用,优化运输路径,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应大力发展循环物流模式,推广共享托盘、可回收包装等绿色举措。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环境成本,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还能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未来,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数字化能力的较量上。企业应积极构建开放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如物流数据共享平台、区块链溯源系统等,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与无缝衔接。这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还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商品全程溯源,使消费者信任度提升40%,同时显著降低了假货纠纷的处理成本。

美方单边加征关税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远超贸易领域。对我国物流供应链而言,需跳出单一物流环节的优化思维,实现从“成本导向”到“韧性导向”的转型。在此过程中,物流企业需明确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功能定位,而政府则需通过制度创新为供应链升级提供系统性支持。

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述:“关税措施不利于中美双方,也不利于整个世界。”未来的竞争,将是韧性、绿色与数字化的综合较量,而中国物流供应链的转型之路,正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缩影。(作者系中国物流 100 人(智库)专家、法布劳格物流咨询中国区首席专家



作者 | 张芸

来源 | 物流时代周刊

本文所提供的文字以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只供参考与交流,

如有涉及侵权请给予告知,我们会尽快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